第 65 章
七月十五,中元节。
边陲霞卞县处处燃起祭奠的纸钱。
此时吴稔正陪着男主出去溜了一圈回来,街上的百姓们痛恨着战争,痛恨着反叛的匪军,但面对着亲人的离世更多的是麻木的悲伤,没有呐喊,也没有无用的挽留,甚至在认出吴稔二人时还能感激地道谢,却是没有丝毫怪罪他们来晚了。
街街巷巷里尽数是孤儿寡母在祭奠死去的壮年。看了百姓们过的中元节,吴稔和万洺寓两人都很沉默。
他们受着百姓的感恩,心中越发不是滋味。尤其是吴稔,她总想起万潮立那一枚突破天际的信号弹,顷刻之间,就毁灭了这么多人命。
但在这个充满怀念的日子传来了大捷的喜讯。
并未停歇的万洺寓正坐在正堂上座。
此次大获全胜,晁温顺利扫荡血狮子的老窝,将一数乱匪余党尽数俘获,还顺便缴获了匪军所有剩下的粮草武器,包括那几门使用过后大炮,虽然炮弹已无,但炮筒还在。
不仅仅是这一次全胜,更是为整个朝廷和国家赢来了武器的进步革新。为强盛国力增加底气。
“王爷大喜啊!大喜啊!”老县令激动的手舞足蹈,在灯火昏暗的堂屋内走来走去。
在反复念叨中他啪嗒一声跪下,给万洺寓恭贺大捷,“王爷是大喜,这县城的百姓是大福啊!”
老县令老泪纵横,此刻双臂颤抖。
他这一副残破之躯,一把还不知道能活多久的老骨头。天知道他当时抱着的是必死的决心,登上城楼,发誓就和百姓共存亡。
谁知安亲王犹如天神一般降临解救了他们。大幸啊……
老县令身边,堂屋正下方单膝跪地的晁温声音沉着,此刻也望向万洺寓,出言跟着恭贺:“恭喜王爷,平定云南匪乱,大功一件啊。”
说着,晁温擡眼瞥了眼立在一旁的吴稔,“也恭喜吴校尉,此次平乱吴校尉定能声名大噪。”
这话说的倒是不假,自从吴稔立下军令状夜奔寻粮之后,吴稔之名在军中就无人不晓了。再加上她又连夜奔袭归来,单枪匹马冲入战场,救下了受伤的安亲王。几乎一夜之间,伴随着安平王砍杀血狮子的消息,吴稔这一个新名字也和着晁温老将出马的威名一起火速传开,传遍了整个云南。
现今云南上至七十老媪下至六岁稚子,无人不晓吴稔这个新鲜出炉名声火热的吴校尉。
此次跟着班师回京,万洺寓、晁温、吴稔,还有手下所有将士一定会收到嘉奖和烈士抚慰。
所以晁温所说不假,但这时候专门挑着吴稔来这么一句不阴不阳的话语,弄得吴稔颇有些怪异。
吴稔目光顺着对方的话语端详过去,晁温意味不明的看着她,发现她看向他,晁温继续道:“恭喜吴校尉了。”
恭喜你又离权利近了一步,更加获取了王爷的信任。
晁温敛下自己眼里的杀意。
吴稔不明所以,“同喜……?”
接着她瞅了眼万洺寓,反应过来这晁大哥是在提醒她!现在屋子里就万洺寓坐着,老县令和晁温都跪着,就她还傻不愣登不言不语地站着呢!
吴稔明白过来,连忙也扑通一声跪下,“属下恭喜王爷,又立大功!王爷圣明决断,英勇千古!”
说完吴稔悄悄向身侧的晁温投去感激的目光。
晁温嘴角一抽,这家伙居然还敢挑衅看我!
万洺寓这时起身将激动的难以自持的老县令扶起来,却并不关心自己立功如何,开口继续询问,“晁温,你和吴稔都起来。你且回话,距我们统计出来的数据看,现在将士们还有百姓们的情况如何?”
他对什么丰功伟绩并不在意,前世他坐在龙椅之上手里握着天下,他品尝过权力倾轧的快感,但更多的是权力带来的孤独与痛楚,还有摆脱不掉的责任。
故而万洺寓今生不争名利,只求随心。
他护着太子登基,守着皇兄的天下,尽着皇子的责任,仅此而已。
老县令被堂堂皇子,一介亲王扶着在座位上坐下。他耳里听着安平郡王不问功绩,只问伤亡,顿时眼冒星光,和着纵横的泪光扑闪地望向近在咫尺的王爷。
善呐!大善呐……国有贤王呐。
老县令刚刚激动的心现在缓下来,但身上仿佛在瞬间有使不完的劲了。他想立刻就给安亲王爷立传著书,他要将安亲王爷的贤良告诉天下人,告诉后世代代人!他们的安亲王是个多么大爱之人,是个多么大仁大贤之人!
吴稔起身,看见颤动唇齿说不出话的老县令,心中有点怕这老人家一个激动晕过去。于是她连忙小跑着倒了杯茶水递过去,还顺手给老人家拍了拍背顺顺气。
晁温将死伤情况一一汇报,心下对自己家王爷的沉着爱民自然是满意的不得了,心中的推崇又上一层楼。
不愧是镇国将军他们罗氏一族的后人。
但是他余光看见吴稔手脚轻便地给老县令顺气,还温声细语的关怀几句。他便心下冷嗤:果然是个投机取巧之辈!
自家王爷就是被她的花言巧语所迷惑!才会如此重用她。
**
前几日京都里的封赏圣旨下来了,大捷之喜讯天下共闻。旨意上传令即刻拔营,班师回朝。
他们不敢耽搁,简单休整了两天便出发回京。
八月十五,中秋佳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