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惜,他们要失算了。
晏国并不打算用这些人。他们想要以天兵之势席卷临国,给临国造成一个百年都不会消失的印象,又岂会受人牵制?根本不可能。
这一次晏朝准备得十分充分。除了斩妖司外,还偷偷派遣不少人进入临国,争取在进入临国之前,将临国的几个重要城市全部摸清摸透。
当然了,想要摸透也是需要时间的。好在他们的时间还很多。临国朝廷才刚刚组建起了一支新兵,还在训练;而那些蛮夷小国,只有小部队摸了过来,守着那一片野麦。
其他人正在周围扫荡找粮食、金银财宝。得等到搜刮不出什么好东西的时候,才会将目光投向王都。能够弯腰捡到的利益,可比辛辛苦苦去打仗要容易得多。而且周围的县城哪怕有反抗,反抗的也不会太过于激烈,难度小了不知多少倍。
这些个蛮夷小国,大智慧没有,小聪明不少。要不是临国昏庸,也轮不到他们站在历史的最前沿。要知道在临国最为鼎盛时期,这些小国连名字都不配拥有。
世事弄人,风水轮流转啊。
这些个富商、财主、各地世家、投机者汇聚在承德江岸。朝廷忙着备战,也懒得管。况且河岸太长,也管不来。这些人带着大把大把的银子涌到了承德江沿岸,一个个造船码头兴起。那些会造船的工匠倒是十分吃香。
有钱,那么基本什么都不缺了。
哪怕是粮食,都会有人从江的那边千里迢迢地送过来。就这样竟然在江岸发展出畸形的繁荣。那些本来想要乘船逃命的人,因为船少,大部分人暂时先在这里安顿下来。
有了钱之后便有了人,有了人会吸引更多的人来赚钱凑船票。毕竟好几个大家一同开工,数艘千石大船的龙骨已经开始铺设了。
不少人想要逃离临国。哪怕在沿岸见到了这虚假的繁荣,依然没有打消他们离开的念头。毕竟聪明一些的都知道,临国未来的走向如何并非看临国自己,更不是看那些蛮夷小国,而是看那个庞然大物的邻居。
临国运气也是差。
当初晏朝数十年动荡的时候,临国也已经步入了衰弱的阶段。虽然不至于像是现在这样,但臃肿而庞大的船只已经不是掌舵者能够控制的了。多方的制衡达成了脆弱的平衡,这点平衡不能轻易被打破,所以没有像这次晏朝一般抓住机会。
也错失了吞掉晏朝的最后机会。
动乱的数十年间,机会总共也不过那么两三次,且转瞬即逝。错过便是真的错过了。当他们再一次想要出手时,晏朝内部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已经有许多的诸侯王举起了旗帜,晏朝内部杀疯了。
谁来杀谁。临国试探了两三次后,都无功而返,也就不再奢求了,静静地隔岸观火。
之后晏朝六年结束战争,新王登基,百废俱兴。
而这个时候的临国在干嘛?这个时候的临国内部出现了阶层对立。富者可锦衣玉食,贫者孤苦无依,在这个阶段达到了巅峰。